“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牵头开展金融APP实名备案的工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
在18-19日举行的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记者获悉,系列支撑维护金融安全相关举措将渐次落地。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原中投集团副总经理谢平指出,金融监管科技并不是监管科技本身的风险,而是科技应用于金融业务所产生的风险,因此,未来一行两会可能会就科技应用于特定金融业务方面设置白名单制度。谢平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大科技公司申请金融牌照、助贷等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业务合作等方面的监管。
“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到来之际,信息安全保护将成为金融安全的重要标志。”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指出,“现在提倡的双峰监管模式,一端讲的是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另一端便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信息安全的保护。”日前,央行向部分银行下发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预计待征求意见结束后将正式对外发布。
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监管需要科技赋能。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要积极深化在监管领域的科技应用,将科技驱动优势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金融监管的全链条,依法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逐步实现监管规则的数字化翻译、数据实时化采集、风险智能化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等功能。
对于金融安全体系的未来建设,李东荣呼吁,由于监管科技涉及架构转型、系统改造、技术研发等大规模、长时间的投资,建议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基金作用,重点支持监管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重要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记者从接近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互金整治办”)人士处获悉,相关监管部门日前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排查和处置借助区块链概念开展虚拟货币炒作的非法活动,并要求支付机构等从支付结算环节加强排查清理。
中国银保监会日前表示,将研究制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进行综合全面评价,构建监管考核长效机制。
记者多方采访获悉,自去年底央行等六部门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等十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之后,日前试点地区的具体试点方案正式获得六部委批复。据了解,多个试点地区的获批应用项目涉及分布式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
近期,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助贷严监管信号密集释放。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上海、北京、浙江、厦门等多地发布关于助贷的风险提示,其中,平台业务资质、风控能力、资金流向等成为监管重点。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梅君12日称,将查处操纵、哄抬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监管,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为持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外资银行监管,中国银保监会正式起草《中国银保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外资银行部分任职资格核准和分行开业审批的层级进一步下放或调整,取消外国银行来华设立营业性机构需满足的总资产要求。
金融科技应用再度迎来风口。当前,金融机构正就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码布局,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项目相继落地。不过,一些新技术可能潜藏风险,已引起监管层关注。
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深圳、江苏、山东、山西、吉林等近十地启动针对小贷公司的整顿清理工作。与此同时,小贷公司数量、贷款规模也呈现整体缩减态势。
10月23日,银保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央行、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补充规定》)。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人身险产品存在的相关问题持续从严核查,不符合规定的坚决要求整改,督促保险公司做好产品开发工作。消费者要明确自身的保险保障需求,合理评估自身投保能力,选择符合自身保障需求与缴费能力相匹配的保险产品,不要被不规范的营销话术误导。